一、夏日支教行
蝉鸣把夏天缝进课本的折页,流萤在黑板报上批改星光的作业。山风偷走半截粉笔,在窗台写下歪斜的彩虹,而孩子们的眼睛里,正生长着整个银河系。
二、微光启程
我是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3级小学教育专业234班的赵文秀,在“点亮微光,盐青先行”(第三季)支教团队中,担任民族团结课堂的小老师,用故事串起五十六颗明珠,以互动编织多彩中华。
三、课堂乐趣
民族团结课的教室总飘着欢笑声,屏幕里维吾尔族的舞步刚歇,藏族锅庄音乐就引得孩子们晃起手臂,围坐讲傣族泼水节传说时,还有人突然模仿苗族银饰的叮当声,逗得大家笑作一团;情景演绎《草原小姐妹》,扮演阿爸的男孩卷着袖口喊“这样才像骑马”,京剧脸谱课上,有人给“穆桂英”额间点亮片,说那是“民族的星星”,非遗金箔落在掌心,更有孩子轻声说“老师,这像各民族的光聚在一起呢”;最后一课,他们把蒙古包、竹楼画在同片草地,炊烟缠成一团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大家的家”。
四、童心馈赠
离别的前几天,孩子们总变着法儿往我手里塞东西。有人递来用彩纸剪的小房子,说“老师你住过这种吗”;有人把金箔课剩下的边角料包成小纸包,“这个能反光,给你照路”;最腼腆的那个男孩,塞来一张画着笑脸的脸谱,背面写着“老师下次还来呀”。那些笨拙的礼物里,藏着最直白的热忱——他们或许记不住课堂上的知识点,却记得一起涂颜料时蹭到手上的色彩,记得演绎故事时笑到肚子疼的瞬间。
五、支教感悟
坐在返程的车上,窗外的稻田绿得晃眼。忽然想起第一堂课,我紧张地念着教案,而孩子们眼睛亮得像星星。原来支教的意义,从来不止于教会他们什么。我带着预设的课堂走进来,却被他们的天马行空推着往前走:是他们让脸谱有了银饰的花纹,让金箔成了草原的星光,让不同民族的故事,变成了可以一起笑、一起闹的日常。
六、夏日印记
这个夏天,我或许没教会他们多少“知识”,但我们一起在课堂上撒过的欢、犯过的傻、创造过的小美好,会像老榕树上的气根,悄悄扎进记忆里。而高尚镇的风,大概会记得,曾有间教室里,一群孩子用画笔和笑声,把不同的色彩,融成了同一片夏天。









(审核 贺子君 编辑 张艺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