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山,依旧是山
姓名:封思宇 班级:21(6)小教SX 学号:2111510602
读苏霍姆林斯基《给教师的建议》一书,我走过三重境遇:第一重“看山是山,不知山有别样”;第二重“看山不是山,山中只见云雾”;第三重“看山,依旧是山”。时隔一年,我第三次手捧此书,阅读、思考、体悟、领会,再次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。
一、看山是山
第一次接触《给教师的建议》一书,是在去年的专业课堂上。令我心驰神往的是,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美好教育场景:在碧波荡漾、姹紫嫣红的春天,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,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,呼吸青草的气息,感受泥土的温润,抚摸泛青的树皮;在漫雪飞舞、玉树银花的冬季,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,排练剧本,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……直觉告诉我,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,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。我渴望这样的生活,质朴、简单,看山是山。只是那时的我,虽向往这样的教育生活,却不曾深入思考怎样才能拥有这种美好。
二、看山不是山
第二次读《给教师的建议》,是在去年的学风建设月,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,趁着月色,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千多字,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。“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”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”“教会儿童自由支配时间”“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”“阅读是对‘学习困难的学生’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”“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”“要思考,不要死记”“要敢于鼓励学生‘超大纲’”“教师,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”。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,无不萦绕耳边,时时激励我不断思考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。“看山不是山”,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,而是“看见”和“启发”。看见生命,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;启发生命,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,从不自由走向自由,从不美好走向美好。
三、看山,依旧是山
第三次读《给教师的建议》是今天。第三次读,读到的不是话语,不是理解,不是方式,是伟大的爱。我称之为“热爱”。苏霍姆林斯基的“热爱”是我从教以来,感受到的最为纯粹、最为朴素、最为单一,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忠诚信仰,忠于教育事业,启迪智慧人生!无以言表,唯有摘录,附上收获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。对一个学生来说,‘五分’是成就的标志,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‘三分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。”这让我明白: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都足够优秀,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烂漫。学校不是工厂,班级不是车间,学生不是产品,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鲜活的、个性的生命。因材施教,因人而异,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教育工作最后的结果如何,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,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。你所做的、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,有时要过五年、十年才能显示出来。”这让我明白:教育不可急功近利,不能心浮气躁。教育是“碎碎念、慢慢叨、静静等”的过程。教育是“种植花木,不问花开”的优雅艺术。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的长远、良性发展负责,而不为一时浅显的成就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教师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。儿童经常在变化,永远是新的,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。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,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。”这让我明白: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,是有着创造、有着发展、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;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,为了人性更为美好,生命更有意义,活着更有价值而存在。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,要永葆天真烂漫之心,永存敬畏生命之心,方可做小学教育工作者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。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。但同时,教师还应当学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,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。在需要处理学生的错误、冒失、不当行为时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”这让我明白:在教育生活中,先控制情绪,后处理事情。控制情绪需要艰难挣扎,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,而是以柔取胜的水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,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,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。”这让我明白: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,更要成为长流水。教师不读书,便
能引导学生增长见识;教师不读书,便不可开拓学生思维;教师不读书,便不可陶冶学生情操,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。教师不读书,岂能要求学生读书?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。
看山,依旧是山。智者的教育,始终是“大道至简”,无法一一罗列。今后,我将始终谨记《给教师的建议》这本书赠予我的丰硕教育智慧,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懈努力!